第(2/3)页 他伸手触摸着冰冷潮湿的岩壁,感受着那滑腻的水汽,抬头望向高处那些隐约可见的通风裂隙。 脑中飞速运转,结合着系统提供的《地下工程环境控制系统概要》知识,以及之前在906厂搞小水电站和模块化建设时积累的“土法”经验。 “张团长,郑工,常规方法确实困难。” 赵四终于开口,语气沉稳,“但我们不能等,也等不起。我们必须立足现有条件,搞一套‘土洋结合’、高效节能的办法。” 他领着众人走到洞壁一处渗水较严重的地方,又指着头顶的通风口:“问题确实存在,但解决问题的条件,大自然也给我们预备了一部分。关键是如何利用好。” 接下来的几天,赵四几乎泡在了洞里。 他带着技术人员,拿着风速仪、湿度计,一点一点地测量洞内不同位置的气流走向、湿度变化规律。 他发现,由于洞内外温差和气压差,空气其实是在缓慢流动的,只是动力不足,分布不均。 而潮湿的主要来源是洞壁渗水和地下河蒸发。 基于这些观察和数据,赵四提出了一个创造性的“生态循环通风除湿系统”方案。 “通风方面,我们不能光靠蛮力抽风。” 赵四在临时绘制的洞体剖面图上比划着,“我们要‘借势’和‘导流’。 首先,在几个主要的天然通风口处,修建简易的、像烟囱一样的‘引风塔’,利用高度差产生的烟囱效应,增强自然抽风能力。 其次,在洞内关键位置,悬挂大量用废旧帆布制作的、类似船帆的‘导风帘’,引导气流流向作业区和生活区,避免死角和涡流。 最后,再辅助以少量由小水电站供电的轴流风机,在关键时段加强通风。 这样,以自然动力为主,机械动力为辅,用最小的能耗实现基本通风换气。” “那除湿呢?”张团长急切地问。 “除湿的关键是降低空气里的水分。” 赵四拿起一块被水浸湿的石灰岩碎块,“我们可以利用现成的材料——生石灰! 这东西吸水性强,价格便宜,容易获取。 我建议,在洞内湿度大的区域,特别是生活区和未来设备区,修建大量的‘石灰吸湿池’或悬挂‘石灰布袋’。 定期更换饱和的石灰,就能有效降低局部湿度。这法子土,但见效快,成本低。” 他顿了顿,补充了一个更巧妙的点子:“另外,我发现我们那条地下河的水温常年偏低。 第(2/3)页